中文  |   English  |   职工内网登陆
多学科交叉推进针灸发展迈向新高度——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在“针灸研究前沿”研讨会作专题报告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7-5 7:29:54
 

微信图片_20240627130359(1)(1).jpg


6月20日,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举办针灸研究前沿研讨会,旨在通过针灸专家的报告,引发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针灸与现代科学结合的研究,以及这种结合带来的潜力和挑战。应清华大学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主任施一公院士邀请,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所长景向红和高昕妍研究员参加针灸研究前沿研讨会,并作为主讲嘉宾作专题报告。研讨会由施一公主持。

微信图片_20240626165021.jpg


会上,景向红作了题为《针灸效应机制研究》的报告。她从国内外针灸临床研究问题出发,提炼了针灸学的基础科学问题,报告了近年来穴位效应研究进展,结合神经-免疫的互作及免疫-炎性稳态调控,尤其是“区域免疫”和部分非免疫器官局部神经免疫调控的研究,展望了穴位对不同脏器炎性-免疫稳态的调控特征对穴位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基于针灸实践所积累大量的经验事实,揭示经络腧穴所蕴含的机体联系和调控规律,是针灸对生命科学的原创性贡献。

微信图片_20240626165018(1).jpg


高昕妍作了《穴位动态特征增强针刺调控自主神经及心功能效应》的报告,介绍了交感-感觉偶联在心肌缺血模型中介导穴位敏化的机制,揭示加强偶联可以通过增加感觉神经元兴奋性,增强针刺引起的体表-交感-心反射调控心功能的效应,另外长时程连续针刺可以通过调控自主神经再平衡促进心功能代偿,存在穴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特点。

微信图片_20240626165015.jpg


上海中医药大学尹磊淼教授作了《针灸转化医学研究》 的报告。

与会专家学者就经络腧穴研究现状进展、针灸临床研究对照的选择与疗效评价的关系、针刺靶标的发现与转化、针具与刺灸法选择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施一公在总结中指出,这次研讨会邀请针灸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作了精彩的针灸研究前沿报告,对于外行而言是一次很好的针灸知识的学习。几千年来,中医针灸为人类健康做出了贡献,今天仍在发挥着作用,用现代科学语言阐释其机理,加快其与现代科学的结合,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担当。未来需要多领域专家共同参与,用批判性思维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多学科交叉推进针灸发展迈向新高度,将是对世界医学一个重大贡献。

清华大学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和多个院系研究人员及针灸所青年学者参加了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