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职工内网登陆
穴位注射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5-5-27 16:08:08
 

穴位注射: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依据穴位作用和药物性能,在穴位内注入药物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药物种类

穴位注射疗法常用药物包括中药及西药肌肉注射剂,注射剂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

药物剂量

一次穴位注射的用药总量须小于该药一次的常规肌肉注射用量,具体用量因注人的部位和药物的种类不同而各异。肌肉丰厚处用量可较大;关节腔、神经根等处用量宜小;剌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液、生理盐水等用量可较大;剌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酶,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抗生素等用量宜小。

在一次穴位注射中各部位的每穴注射量宜控制在:耳穴0. 1 mL~0. 2 mL ,头面部穴位0.1 mL~0.5 mL ,腹背及四肢部穴位1 mL~2 mL ,腰臀部穴位2 mL~5 mL 。

注意事项

1. 治疗前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治疗时会出现的正常反应。

2. 药物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3. 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及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注射操作均应在过敏试验结束并合格的前提下进行.

4. 回抽针芯见血或积液时应立即出针,用无菌棉签或无菌棉球压迫针孔0.5min-2min。更换注射器及药液后进行再次注射。

5. 初次治疗及年老体弱者注射点不应过多,药量亦应酌情减少。

6. 酒后、饭后及强体力劳动后不应穴位注射。

7. 体质过分虚弱或有晕针史的患者不应穴位注射。

8. 孕妇的下腹、腰骶部不应穴位注射。

9. 耳穴注射应选用易于吸收、无刺激性的药物。注射不应过深,以免注入骨膜内,同时也不应过浅而注入皮内。

10. 眼区穴位要注意进针角度和深度,不应做提、插、捻. 、转。

11. 胸背部穴位注射,应平刺进针,针尖斜向脊柱。

12. 下腹部穴位注射前应先令患者排尿,以免刺伤膀胱。

禁忌

1. 禁止将药物注射在血管内。

2. 禁针的穴位及部位禁止穴位注射。

3. 表皮破损的部位禁止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国际说明:PDF文件